■井陘掛雲山的孩子們聽革命故事。井宣 攝■昨天,獻縣本齋明德小學的500名學生到馬本齋紀念館祭奠先烈。
  本報記者 於海寧 通訊員 左書忠 趙文嶺 攝■王連增收藏的《烈士英名錄》上,記載著上萬名抗日英烈的身份信息。
  本報記者 王彬 通訊員 劉漢承 攝
  “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能來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祭奠英烈,喚回大家對那段歷史的回憶,我覺得很有意義。”昨日,去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祭掃英烈的市民不無感慨地說。井陘縣三峪村小學的百餘名師生,也在掛雲山腳下舉行了公祭活動,緬懷革命烈士。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市民重溫曾經的革命故事
  □本報記者 趙曉華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是全國第一批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紅色旅游重點景區。“希望有更多市民能在這個紀念日里緬懷英烈,重溫一下曾經的革命故事。”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的工作人員說道。
  走進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在這裡轉上一圈,就會發現它的主要建築物都離不開紀念兩個字。革命烈士紀念碑、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亭、董振堂紀念碑亭、趙博生紀念碑亭、銘碑堂、革命文物廳、影視廳、白求恩墓、柯棣華墓、烈士墓區和著名烈士銅像區等,每個建築物的背後都是一段歷史,都讓參觀者無不感動。
  翻開陵園的宣傳冊,記者還發現,這裡安葬著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柯棣華,民族英雄馬本齋等318位團職以上革命烈士。安放著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等651位英雄模範、革命烈士及老紅軍的骨灰。“這些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能來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緬懷他們,喚回大家對那段歷史的回憶,我覺得很有意義。”昨日一位正在烈士陵園參觀的老人說道。
  此外,近年來,烈士陵園還增加了威武的武器陳列廣場,而在武器廣場北側即園區最北端是新建的華北革命戰爭紀念館,該紀念館圍繞“紅色太行、英雄河北”的主題布展。記者瞭解到,華北革命戰爭紀念館共展出高克謙、馬本齋、周建屏等50位烈士的生平簡歷和革命事跡。
  井陘掛雲山
  小學生掛雲山下公祭烈士
  □本報記者 苗靜
  昨天清晨,秋雨洗禮後的掛雲山雄峰肅立。從山腳登上幾十級臺階,就看到了“石家莊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石碑。漢白玉雕成的“掛雲山六壯士”雕像分列石碑兩側,靜靜矗立在山風中。
  井陘縣三峪村小學的百餘名師生,佩戴著鮮艷的紅領巾,高舉少先隊隊旗,整齊列隊。呂秀蘭、康英英、康三堂、劉貴子、李書祥、康二旦,對於“掛雲山六壯士”的姓名,孩子們並不陌生。而昨天是個特殊的日子。孩子們知道,9月30日已被設立為烈士紀念日,他們的心裡,更多了一份對烈士的懷念和崇敬。孩子們捧出親手做的紙花,一一敬獻在“掛雲山六壯士”的雕像前,並將右手舉過頭頂,以少先隊員特有的方式,向烈士致敬!
  89歲的康長玉,是1940年9月6日“掛雲山戰役”的親歷者。那年他15歲,隨鄉親們轉移到掛雲山躲避,親眼目睹了戰鬥的激烈。小學生們圍坐在康長玉的身邊,聽他講述74年前,六壯士與攻上山的日偽軍展開殊死搏鬥,終因彈盡糧絕,被逼到懸崖邊,砸碎槍支,縱身跳崖,壯烈犧牲的故事。每個人都聽得入神、專註。
  “我家就住在三峪村,早就聽家裡大人講過‘掛雲山六壯士’的故事,學校也多次組織我們來掃墓,可是,每次來我都有不一樣的感受。”六年級的一名學生說,“‘掛雲山六壯士’中的康三堂和李書祥,他們都只有十幾歲,比我大不了多少,卻能那麼英勇無畏,我特別敬佩他們!”孩子們說,他們會繼承烈士的遺志,珍惜烈士們用生命換來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
  革命故事
  他和父親都是抗日誌士
  □本報記者 苗靜
  俗話說“上陣父子兵”,87歲的黃克和父親黃國士都參加過抗日戰爭,父親犧牲於1938年。雖然父子倆不曾並肩作戰,但父親的精神一直鼓舞著他。在首個烈士紀念日到來之際,黃克向記者講述了他們父子倆抗戰打鬼子的經歷。
  黃克曾任石家莊市中醫院顧問,如今87歲的他身體還很硬朗,只是眼睛不太好。他有5個子女,現在四世同堂。黃克顫巍巍地戴上珍藏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紀念章”,喃喃地說:“可惜父親去世得早,沒有獲得過什麼紀念章,但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在心裡默默地紀念他。”
  黃克出生於1927年,老家在保定定州邢邑鄉良村莊。黃克5歲時母親就去世了,父親黃國士1937年參軍,參軍的第二年就犧牲了,那時黃克才11歲。“1938年,我父親已經成為一名連長,帶著幾名戰士到當時的新樂縣西仗村招兵,不成想被土匪殺害。”
  從此,黃克成了無父無母的孩子。組織上曾安排把他送到延安上學,但因種種原因未能成行。1942年,黃克加入中國共產黨,成了良村莊的聯絡員。有一次,偽軍抓到了一名姓郭的地下黨員,關在炮樓里。組織上要求黃克與潛伏在偽軍內部的地下黨員接頭,想辦法營救。於是,第二天,偽軍中的“自己人”帶著郭同志離開炮樓,謊稱到村裡去指認其他共產黨員,半路上卻趁機將郭同志放了。回去後,再謊稱郭同志被八路軍救走了。早已準備好的黃克聽到槍響,趕緊去接應,救回了郭同志。
  當了一年多聯絡員後,黃克入伍,成為冀中軍區司令部傳達室的一名戰士,在傳達室站崗、值班。後來他又進入抗大二分校冀中縱隊學習,直到抗戰勝利。
  相關新聞
  邯鄲七旬老人13年為無名英烈“尋根”
  □本報記者 王彬 通訊員 劉漢承
  13年前,邯鄲市民王連增從市場上意外淘到一套晉冀魯豫軍區《烈士英名錄》,書中詳盡記載了1.9萬餘名抗日英烈的名單和犧牲地點。如今讓這位古稀老人備感自豪和欣慰的是,他利用這套珍貴歷史資料經過實地考察和反覆核對,已累計為600多位長眠於河北、山西等地的無名烈士確認了身份。
  意外收穫一套《烈士英名錄》
  昨日上午,已是76歲高齡的王連增端坐在沙發上仔細翻閱著一本小冊子。為了查明山西省武鄉縣的部分無名抗日英烈的身份,他幾乎翻遍了家中收藏的所有相關歷史資料和書籍。
  王連增出生於武安市北山底村,父親曾是一名地下黨員,因此他對“紅色收藏”情有獨鐘。王連增的收藏品包括不同年代的郵票、門票、報紙,以及抗戰時期出版的書籍等。2001年初,王連增在河南省安陽市古玩市場意外發現一套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於1947年5月編印的《烈士英名錄》,遂將之購回。
  據老人介紹,這套資料共分13冊,扉頁上有毛澤東、朱德、劉伯承、鄧小平等14位黨政領導人的題詞。書中詳盡記載著八路軍直屬隊、八路軍129師、山西青年抗戰決死縱隊,太行、太岳地方武裝1.9萬多名烈士身份,包括部隊名稱、職務、籍貫、年齡、入伍及入黨時間、參加戰役犧牲的時間地點等。
  對照資料為各地英烈尋根
  王連增老人告訴記者,目前全國有名可考並收錄進各地《烈士英名錄》的僅有193萬餘人。“每次翻看自己收藏的《烈士英名錄》,一個個看不清面目的身影便會浮現在眼前,先烈都被葬在了哪裡,家人是否知道他們已經犧牲……”這些問題讓老人產生成一個信念——帶烈士回家,為無名者正名。
  經過篩選,邱縣“香城固無名烈士墓”首先被他列入尋找範疇。那場由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陳賡指揮的伏擊戰消滅日軍200餘人,我軍犧牲50多人。老人經過數月奔波,通過《烈士英名錄》成功將22位英魂帶上“回家”的路。
  2009年11月,武安市民政部門根據一位抗戰時期老黨員的遺囑,在武安市陽邑鎮柏林村附近挖掘出130多具無名烈士遺骨。王連增以《新華日報》刊登的消息,結合《柏林村志》記載作參考,從《烈士英名錄》找到59名英烈的名字。
  已為600多位無名先烈正名
  邯鄲老人送無名烈士“回家”的事跡經媒體報道後,很快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註。山西省武鄉縣曾是八路軍和日軍作戰的主要戰場,數千名將士長眠在這片土地上。2014年5月份,王連增接受當地民政部門委托,參考《武鄉縣誌》、《武鄉縣地方地名志》、武鄉縣地圖等資料,通過3個多月的精心查對,核對出了在武鄉縣長樂村、關家堖、石門、廟陽坡等40多次戰役中犧牲的558名烈士名單。
  據邯鄲市民間組織“紅色收藏協會”副會長劉漢承介紹,13年來,王連增剋服種種困難,已先後為各地600多名無名烈士確認身份。目前,老人還在繼續幫助山西省武鄉縣查找相關信息,以便讓更多抗日英烈得以魂歸故里。   (原標題:今日為全國首個烈士紀念日祭奠英烈牢記那段歷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u88vumsr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